本书为“临床用方配伍技巧丛书”的一个分册,以精神神经疑难病证中医辨治为主要内容。简要介绍精神疾病如躁狂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应激障碍疾病等与神经疾病如周围神经疾病、脑疾病、肌肉疾病等病的西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重点阐述这些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则选方、配伍技巧、用药功效,并用临床医案作实际说明。既体现了现代医学在诊断技术上先进性,更突出反映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疑难病的疗效优势,本书理论简明扼要,注重临床实际,指导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各级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毕业生学习参考。
前 言
精神疾病与神经疾病合称为精神神经疾病,其既是临床中常见病,又是多发病,更是难治病,临床中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则是当今防治精神神经疾病的首要课题,其既任重道远,又迫在眉睫。
研究精神疾病除了重点探索、寻找致病原因、发病机制、演变规律、临床表现和防治外,还要高度重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以及文化修养与感染因素等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认识精神疾病主要包括思维、意识、智力、感知、行为、情感等精神活动出现异常。辨治精神疾病既要重视合理用药,又要结合心理疏导。防治精神疾病既是系统复杂工程,又是庞大复杂工程,临床中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防治效果。
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在脑如脑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脑的神经化学发生异常变化;了解其症状表现有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自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以及有幻想、妄想、紧张、遗忘、虚无、神经衰弱等。西医用药有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硫利达嗪、奋乃静等,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米帕明、阿米替林等)、单胺氧化酶抑郁剂(吗氯贝胺)、新型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卡马西平等,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西地泮、艾司唑仑等)、丁螺环酮,以及电抽搐治疗等。而从中医认识精神疾病,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神,可涉及到肝魂、肾志、脾思、肺魄等方面,中医用药除了选用安神药外,还特别重视因病证表现而合理选用疏肝,益肾、理脾、调肺,以及活血、补血、化痰、清热、温阳等方法,以此应用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研究神经疾病包括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疾病,其虽有各自表现特征,但也有内在联系。认识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四,一是缺损症状,二是刺激症状,三是释放症状,四是休克症状。辨治神经疾病既要认清西医病因病理,又要熟悉中医诊治特色,并能相互借鉴与补充,以此才是提高辨治神经疾病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研究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有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失语症),调控障碍(失用症),视觉障碍(失认症),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感觉障碍,以及眩晕、晕厥、痫病发作、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等。西医研究神经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成绩,但因用药局限性而导致某些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仍无法有效控制。而从中医研究神经疾病的致病原因有寒、热、虚、瘀、郁、痰、燥等,辨治方法有温阳散寒,清热解毒,补益正气,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燥湿化痰,滋阴润燥等,以此合理分型辨证选方用药,常常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在特殊情况下选择中药对某些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虽无法完全控制,但可缓解病情,减轻痛苦,这是中医治病优于西医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精神疾病与神经疾病虽有各自病理演变与表现特点,但也有一定内在关系,所以辨治精神疾病与神经疾病可根据病变证型相互参照与应用,不可将其辨治分型截然分开。西药治疗精神神经疾病虽然见效快,但因用药毒性大,常常导致病人难以坚持服用;而从中医辨治用药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针对性;既重视同中求异,又重视合理用药,更因中药毒副作用小,亦充分体现中药治疗精神神经疾病的优势与特色。再则,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神经疾病,其治无论是选用中药还是选择西药,都有其自身用药的特殊性与局限性。因此,提倡“中西结合,优势互补”是一种科学而正确的态度。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中医、西医这两个学科专业本领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控制病情发展,以最佳的手段解除病人的痛苦,以最好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王付
2009年11月26日
上篇精神疾病
第一章 轻型精神疾病
第一节癔症
第二节焦虑症
第三节强迫症
第四节恐惧症
第五节疑病症
第六节神经衰弱
第二章 重型精神疾病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章 其他类型精神疾病
第一节心境障碍
第二节应激障碍疾病
第三节人格障碍
第四节进食障碍
第五节睡眠障碍
第六节酒依赖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第二节品行障碍
第三节抽动障碍
下篇神经疾病
第一章周围神经疾病
第一节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第三节偏侧面肌痉挛
第四节单神经病及神经痛
第五节多发性神经病(末梢神经炎)
第六节急、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二章 肌肉疾病
第一节重症肌无力
第二节周期性瘫痪
第三节多发性肌炎
第四节肌强直性肌病
第三章 脊髓疾病
第一节急性脊髓炎
第二节脊髓压迫症
第三节脊髓空洞症
第四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五节脊髓血管疾病
第六节运动神经元病
第四章脑疾病
第一节脑血管病
第二节癫痫
第三节头痛
第四节痴呆
第五章 运动障碍疾病
第一节帕金森病
第二节小舞蹈病
第三节肌张力障碍
第四节肝豆状核变性
第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一节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结核性脑膜炎
第三节螺旋体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遗传性共济失调
第二节腓肠肌萎缩症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第一节硬化疾病
第二节视神经脊髓炎
第三节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附:方剂组成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