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
主办单位: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
承办单位: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临床教研基地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中医门诊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张仲景学术研究中心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材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实施教材精品战略、加强教材分类指导、完善教材评价选用制度为着力点,为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的指示精神。在编写《方剂学》教材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与引导性作用,充分体现并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更好地与时俱进以适应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教学需要。
本教材编写特色与创新主要有五:一是在一版教材基础之上对各个章节中增设“导读”,引导学生能够领会与懂得“学会”与“会学”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二是在总论中完善“方剂配伍原则”(即针对病机而选用方药,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选用方药,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方药)与充实“方剂配伍方法”[即相须配伍,相使配伍,相畏(相杀)配伍,相反配伍];三是在各论的方剂中厘定“功用”与“药理作用”,“中医证”与“西医病”之间的应用关系;四是在各论方剂中充实“讨论”内容,达到更好地点拨、剖析及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五是在每章之后“复习思考题”中对“病例分析”标注原始文献,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堂认真听讲、课后钻研思考的学习风气。使《方剂学》教材质量更精品、结构更完整、知识更系统、布局更合理、内容更先进、临床更实用,达到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应用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教材编写先由主编王付教授完成初稿工作,再分工修订,其中上篇六章内容及和解剂由王付修订、解表剂由张大伟修订、泻下剂由高天旭修订、清热剂由吴建红修订、祛暑剂由毛秉豫修订、治燥剂由刘喜平修订、温里剂、涌吐剂由龙旭阳修订、补益剂由张业修订、治风剂由程传浩修订、固涩剂和驱虫剂由邵雷修订、理气剂由郑攀修订、活血祛瘀剂和开窍剂由卫向龙修订、安神剂和止血剂由张延武修订、祛湿剂由张智华修订、祛痰剂由胡久略修订、消食剂由文小平修订、治痈疡剂由杨桢修订,研究生苗小玲、甘陈菲、张慧娜协助主编校对书稿等工作。最后再由主编协调不同意见,择善而从之,统稿、定稿。在修订过程中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仍有不足之处,希望广大师生及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三版修订与提高。
王 付
2012年2月26日
编写说明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既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必修课,又是中医学基础课衔接临床课的纽带和桥梁;既是临床各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既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性,又具有临床操作性。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共6章,即方剂学发展概要、治法与方剂、分类、组成与变化、剂型、煎法与服法等;下篇为各论,共21章,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等。下篇每章中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为正方,正方之后设附方。每首正方分别设组成、用法、功用、药理作用、中医证、西医病、方证分析、临床运用,以及附方、方论选录、方歌等。
组成:方药仍使用古人原方用量,并在其后以括号加注国际通用符号表示用量,如金银花一两(30g),作为临床参考用量;凡原方中用犀角、虎骨等,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于禁用之药,均在药后于括号内加注替代药。
用法:用法仍选用古方用法,并在用法之后括号内标注现代用法。
功用:根据方药组成,分析药用个性、归纳用药特性、总结方药共性,概括整方功用,作为指导临床用方的理论依据。
药理作用:根据方药组成并结合现代实验研究而归纳、提炼、总结其药理作用。
中医证:中医证是根据辨证所得出的中医诊断。
西医病:根据西医病的临床表现符合中医证的特点,并运用中医理论选用方剂用来指导治疗西医病。
方证分析:方证分析阐述了方药与病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必然关系,为临床科学用方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运用:用方要点指出临床辨证用方必须执简驭繁,切中要害;加减用药中突出了用方治病的灵活性与随机性;注意事项中指出学方用方既有治疗证型,又有禁忌范围。
附方:有利于扩大对正方的理解与变化应用,突出学正方具有代表性,学附方具有变化性,达到用方不泥方的目的。
方论选录: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拓展学习视野与应用方法。
方歌:有助于背诵方药组成,为临床应用方药奠定扎实基础。
为了便于查阅方剂,最后附有方剂索引。
编者
2012年2月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概要
第二章 治法与方剂
第一节 治法概述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配伍原则
第二节 方剂配伍方法
第三节 方剂配伍目的
第四节 方剂结构形式
第五节 方剂变化形式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服药法
第一节 煎药法
第二节 服药法
附: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三拗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华盖散
大青龙汤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九味羌活汤
大羌活汤
香苏散
正柴胡饮
小青龙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竹叶柳蒡汤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参苏饮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再造散
加减葳蕤汤
葱白七味饮
桂枝增液汤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第二节 温下
大黄附子汤
三物备急丸
温脾汤
温脾汤
第三节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
五仁丸
润肠丸
第四节 逐水
十枣汤
己椒苈黄丸
甘遂半夏汤
控涎丹
舟车丸
疏凿饮子
禹功散
第五节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厚朴七物汤
防风通圣散
石膏汤
五积散
蒿芩清胆汤
达原饮
柴胡达原饮
清脾饮
截疟七宝饮
第二节 调和肝脾
逍遥散
当归芍药散
加味逍遥散
痛泻要方
第三节 调和脾胃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黄连汤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苍术汤
化斑汤
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宫汤
犀角地黄汤
清瘟败毒饮
神犀丹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
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第四节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心莲子饮
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丸
泻青丸
左金丸
戊己丸
麻杏石甘汤
越婢汤
泻白散
葶苈大枣泻肺汤
清胃散
泻黄散
玉女煎
葛根芩连汤
黄芩汤
芍药汤
香连丸
白头翁汤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第五节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秦艽鳖甲散
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 祛暑剂
香薷散
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
益元散
碧玉散
鸡苏散
桂苓甘露饮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清络饮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丸
理中化痰丸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大建中汤
附子粳米汤
吴茱萸汤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
参附汤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汤
第三节 温经通脉
当归四逆汤
川芎乌芥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七章 补益剂
第一节 益气
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保元汤
参苓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举元煎
升陷汤
升阳益胃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人参蛤蚧散
第二节 补血
四物汤
圣愈汤
桃红四物汤
补肝汤
当归补血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第三节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泰山磐石散
归脾汤
第四节 滋阴
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都气丸
麦味地黄丸
石斛夜光丸
左归丸
左归饮
大补阴丸
虎潜丸
一贯煎
百合固金汤
百合知母汤
补肺阿胶汤
益胃汤
沙参麦冬汤
第五节 补阳
右归丸
右归饮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第六节 阴阳俱补
炙甘草汤
加减复脉汤
肾气丸
加味肾气丸
十补丸
地黄饮子
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
牡蛎散
第二节 敛肺止咳
九仙散
五味子汤
第三节 固涩止泻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桃花汤
第四节 固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水陆二仙丹
桑螵蛸散
缩泉丸
第五节 益气止带
完带汤
易黄汤
清带汤
第九章 安神剂
第一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生铁落饮
磁朱丸
珍珠母丸
第二节 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
柏子养心丸
孔圣枕中丹
酸枣仁汤
甘麦大枣汤
安神定志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第三节 交通心肾
黄连阿胶汤
交泰丸
第十章 开窍剂
第一节 凉开
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
牛黄清心丸
行军散
第二节 温开
苏合香丸
冠心苏合丸
紫金锭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
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
木香顺气散
越鞠丸
金铃子散
枳实薤白桂枝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半夏厚朴汤
厚朴温中汤
良附丸
暖肝煎
天台乌药散
三层茴香丸
导气汤
橘核丸
加味乌药汤
乌药汤
正气天香散
第二节 降气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四磨汤
五磨饮子
六磨饮子
旋覆代赭汤
小半夏汤
大半夏汤
橘皮竹茹汤
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
新制橘皮竹茹汤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散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剂
第一节 泻热祛瘀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下瘀血汤
第二节 行气祛瘀
血府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膈下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复元活血汤
七厘散
第三节 益气祛瘀
补阳还五汤
泽兰汤
第四节 温经祛瘀
温经汤
温经汤
生化汤
失笑散
丹参饮
活络效灵丹
宫外孕方
第五节 消癥祛瘀
桂枝茯苓丸
鳖甲煎丸
大黄 虫丸
第十三章 止血剂
第一节 清热止血
十灰散
四生丸
咳血方
小蓟饮子
槐花散
第二节 滋阴止血
固经丸
第三节 益气止血
固冲汤
第四节 温阳止血
黄土汤
柏叶汤
第五节 补血止血
胶艾汤
第六节 化瘀止血
震灵丹
桃红黄茜汤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菊花茶调散
苍耳子散
牵正散
牵正星芍汤
大秦艽汤
小活络丹
大活络丹
玉真散
消风散
当归饮子
第二节 平息内风
羚角钩藤汤
风引汤
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
镇肝息风汤
建瓴汤
大定风珠
三甲复脉汤
阿胶鸡子黄汤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
杏苏散
清燥救肺汤
桑杏汤
第二节 滋阴润燥
增液汤
麦门冬汤
养阴清肺汤
玉液汤
琼玉膏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不换金正气散
柴平汤
藿香正气散
六和汤
第二节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
栀子大黄汤
茵陈四逆汤
三仁汤
八正散
五淋散
藿朴夏苓汤
黄芩滑石汤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
连朴饮
蚕矢汤
当归拈痛汤
宣痹汤
二妙散
三妙丸
四妙丸
第三节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四苓汤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茯苓汤
五皮散
第四节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真武汤
附子汤
实脾散
萆薢分清饮
萆薢分清饮
鸡鸣散
苦参矾石汤
第五节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乌头汤
羌活胜湿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导痰汤
涤痰汤
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
十味温胆汤
茯苓丸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金降火汤
清金化痰汤
小陷胸汤
柴胡陷胸汤
滚痰丸
第三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第四节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
射干麻黄汤
冷哮丸
止嗽散
金沸草散
第五节 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和胃
保和丸
大安丸
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肥儿丸
第二节 健脾消食
健脾丸
葛花解酲汤
资生丸
枳实消痞丸
枳术汤
枳术丸
第十九章 驱虫剂
乌梅丸
理中安蛔汤
连梅安蛔汤
化虫丸
布袋丸
第二十章 涌吐剂
瓜蒂散
三圣散
救急稀涎散
盐汤探吐方
参芦饮
第二十一章 治痈疽疮疡剂
第一节 治外痈疽疮疡
仙方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四妙勇安汤
银花解毒汤
阳和汤
小金丹
犀黄丸
第二节 治内痈
大黄牡丹汤
薏苡附子败酱散
苇茎汤
桔梗汤
第三节 透脓愈疡
透脓散
托里透脓散
内补黄芪汤
附一:方剂歌诀
附二:方剂索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