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医师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五上午、周六上午、周日全天在河南经方医药中心中医门诊坐诊!周三上午在张仲景国医馆(河医立交桥建设东路100米)坐诊!              
 
当前位置:首页 >> 王付著作

王付儿科选方用药技巧(第2版)

作者:王付  发布时间:2022-12-06  新闻来源:王付  浏览次数: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



内容提要

 

本书以儿科西医疾病分类为纲,如口腔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疾病、神经疾病、泌尿疾病、血液疾病、夏季疾病、小儿杂病、新生儿疾病、外感及传染病用方等;以中医病证分型为目,如将口腔疾病分为心脾积热证、虚火上炎证、瘀热灼腐证、寒热夹杂证、阳虚证、寒瘀夹杂证、痰瘀夹杂证等;以选方用药为细则,如运用麻黄汤、金沸草散、三拗汤、葱鼓汤、华盖散、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射干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止嗽散、定喘汤、黑锡丹等辨治肺寒证之间同中之异的中医思路、方法与实施技巧。

撰写此书将纲、目、细则相互融为一体,彰显辨治儿科病证之优势及特色;全书主题突出,思路明确、引导同中求异,择优选方的基本方法,强化探隐索微,入细入微的辨治思维,是中西医临床工作者以及在校师生的最佳参考用书。

2版前言

 

《儿科选方用药技巧》自2014年初版至今,受到广大读者厚爱和广泛好评。根据读者来信反映和图书市场需求,将进行修订再版。此次修订既保持原有的写作技巧和应用技能,又增设导读旨在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切入点和应用点,还酌情增补近年来临床诊治案例旨在强化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从而达到运用理论源于临床并指导临床的目的。

诊治儿科疾病,因小儿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儿疾病在问诊过程中存在诸多难以了解的细节问题,欲明小儿疾病病情的主要根据小儿父母的陈述,这虽在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怎样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提高辨治小儿疾病的应用诊治能力,怎样才能选用最佳治疗方药切中病变证机,这的确是当今儿科医生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多年临床诊治小儿疾病的经验体会,认为辨治小儿疾病,一是问小儿父母可知病变部位及主要症状表现,二是仔细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可知小儿疾病病变虚实,三是全面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及舌质色泽可知疾病病变寒热,四是通过望舌质可知小儿疾病病变有否瘀血,五是通过望舌苔可知小儿病变有否痰饮及饮食积滞,以此将五者有机地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辨清小儿疾病病变本质即寒热虚实、以及瘀血痰饮等,以此有针对有选择地选用最佳治疗方药,以取得最佳预期治疗效果。

本次修订借再版之机,既感谢责任编辑邓为老师对本书的支持和关心,又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青睐和厚爱,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本书独有的写作思路及方法给读者临床治病提供有益的学用技巧及方法而高兴。亦恳请读者对再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再次修订及提高。

 

2017年5月21日

1 前言

 

诊治儿科疾病,深化辨证思路是基础,强化选方用药是提高,细化辨证分型是选方用药之前提,分化选方用药是实施辨证之结果;先识西医病后辨中医证是选方用药的基本思维模式,相同证型选用不同方药或不同证型选择相同方药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是用方辨证的最佳思辨方式。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仪器,辨别及界定儿科西医疾病并不十分困难,再综合病人面色、舌质苔色及指纹或脉象辨清中医寒热虚实病证也并非难事,难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切中病变证机以优化选择同类方药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有鉴于此,撰写《儿科选方用药技巧》,重点研究并解决辨治疾病、病证与选方用药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

界定儿科疾病,既要熟悉西医之病,又要通晓中医之病,并能相互借鉴,相互弥补,相互为用,才能对复杂多变的疾病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才能避免辨治疾病杂乱无章,头绪纷繁。在通常情况下辨治儿科疾病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先识西医病,再定中医病,后辨中医证,最后选择最佳方药;若从西医角度暂时无法准确诊断西医病名时,可先从中医进行辨证,根据中医病证辨治选用方药,这是中医辨治疾病有别于西医治病的本质所在,亦即在西医没有辨清疾病之前提下,中医即可因病辨证并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治疗措施。

对于儿科病证,中医辨治疾病的优势就是针对相同的疾病辨别不同的证型,针对相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辨治方药,选方用药的本质是针对中医证型而非西医疾病,中医辨证的优势是切机性和随机性。根据治病需要,优化中医辨证分型应借鉴西医疾病之病名,为中医分型辨治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转归,提升中医辨治西医疾病的准确性、可靠性及疗效性,引导中医选方用药能够更好地有的放矢,力争准确无误。按照西医疾病进行中医分型辨治是体现选方用药的随机性与针对性,从中医分型辨治西医疾病是分化相同疾病可选择截然不同的辨治方药,如相同的炎症性疾病,既可选择清热药消炎,又可选择温热药消炎,还可选择补益药消炎,更可选择通泄药消炎,或可选择理气药、活血药、化痰药等消炎,这是中医辨治西医疾病可弥补西药治病的过分甚或机械之弊端,也是彰显中医辨治西医疾病充分重视与体现因人而宜的用药思维与技巧。

选方用药细则,从中医分型辨治细化选方用药的最佳基本思路是同中求异,即辨治任何一个证型都不局限于一个方药,亦即任何一个证型所选用的辨治方药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权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药既有其相同,又有其不同,而同中求异是中医辨治疾病的最佳选择,如萝卜三仙饮、消乳丸、曲麦枳术丸、保和丸、香砂平胃散、木香大安丸、健脾丸、资生丸、疳积散、肥儿丸等均可治疗饮食积滞证,对此只有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分析、归纳方药功用的同中之异,才能更好地异中求同以选择最佳辨治方药,并能切中病变证机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再则,选用任何一个方药辨治无论是西医疾病,还是中医证型都不局限于某一个疾病或证型,以此深入研究与总结才能更好地灵活地运用方药辨治诸多复杂病证。

在方药用量及服法方面,结合多年临床诊治儿科疾病体会,笔者选方用药的基本原则是,①用药定量以成人用量为佳,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确保最佳药效浓度;②服药必须遵循少量频服原则上,即1周岁以内婴儿每日服药次数应在15次以上,2岁至10岁之间视病情每日服药次数应在6次以上,也可达10次,服药次数直接关系到药效发挥与疗效。

编写此书始终遵循理论源于临床并指导实践,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的基本原则,历尽数年,虽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数易其稿,但仍有诸多不足,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与提高。

                                   

                                        2014522



目录


绪言

1章  口腔疾病用方

心脾积热证

泻心汤

清热泻脾散

凉膈散

泻心导赤散

冰硼散

凉心散

虚火上炎证

百合地黄汤

玉女煎

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瘀热灼腐证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寒热夹杂证

甘草泻心汤

乌梅丸

阳虚寒湿证

茯苓四逆汤

阳和汤

寒瘀夹杂证

温经汤

四逆加人参汤与失笑散合方

痰瘀夹杂证

小半夏加茯苓汤与生化汤合方

2章  呼吸疾病用方

肺寒证

麻黄汤

金沸草散

三拗汤

葱豉汤

华盖散

小青龙汤

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和三子养亲汤合方

射干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止嗽散

定喘汤

黑锡丹

肺热证

麻杏石甘汤

桑菊饮

银翘散

苏葶丸又名苏葶定喘丸

泽漆汤

泻白散

清宁散

清气化痰丸

清金化痰汤

桑白皮汤

五虎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五虎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

寒热夹杂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

大青龙汤

越婢加半夏汤

厚朴麻黄汤

寒痰蕴肺证

二陈汤

赤丸

冷哮丸

温胃化痰汤

肺阴虚证

百合知母汤

百合固金汤

肺气阴两虚证

麦门冬汤

沙参麦冬汤

人参五味汤

虚热夹痰证

贝母瓜蒌散

清燥救肺汤

肺脾气虚证

玉屏风散

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与玉屏风散合方

人参五味汤

心肺虚衰证

四逆加人参汤

参附龙牡救逆汤

热陷厥阴证

羚角钩藤汤

牛黄清心丸

安宫牛黄丸

肺肾两虚证

肾气丸

麦味地黄丸

鹿仁蛤麻汤

河车大造丸

参蛤散

3章  消化疾病用方

饮食积滞证

萝卜三仙饮

消乳丸

曲麦枳术丸

保和丸

香砂平胃散

木香大安丸

健脾丸

资生丸

疳积散

肥儿丸

肠胃积热证

大承气汤

黄连温胆汤

葛根芩连汤

芍药汤

枳实导滞丸

脾胃寒湿证

半夏干姜散

吴茱萸汤

附子粳米汤

藿香正气散

脾胃虚热证

竹皮大丸

橘皮竹茹汤

脾胃虚寒证

乌头桂枝汤

理中丸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与理中汤合方

养脏散

真人养脏汤

丁萸理中汤

参附龙牡汤

寒热夹杂证

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

脾胃气滞证

栀子厚朴汤

柴胡疏肝散

解肝煎

脾胃瘀血证

失笑散

生化汤

少腹逐瘀汤

桃红四物汤

脾胃痰热证

小陷胸汤

加味温胆汤

胆怯惊恐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定吐丸

气血虚弱证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

脾胃阴虚证

连梅汤

益胃汤

养胃增液汤

4章  神经疾病用方

郁热惊风证

风引汤

清瘟败毒饮

白虎汤

白虎汤与紫雪丹合方

黄连解毒汤(崔氏方,录自

玉枢丹(又名紫金锭)

玉枢丹与保和丸合方

阳虚内寒证

四逆汤

抱龙丸

安神丸

固真汤

逐寒荡惊汤

肝郁脾虚证

逍遥散

缓肝理脾汤

阴血虚证

大定风珠

黄连阿胶汤

三甲复脉汤

地黄饮子

养心汤

大补元煎

紫河车丸

气虚痰壅证

镇惊丸

痰热阻窍证

定痫丸

竹沥达痰丸

寒痰阻窍证

半夏厚朴汤

涤痰汤

瘀血闭阻证

桂枝茯苓丸

大黄虫丸

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

胶艾汤

5章  泌尿疾病用方

风水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越婢汤

防己黄芪汤

温胆汤

附子泻心汤

温胆汤与附子泻心汤合方

湿热水气证

五苓散

三妙丸

导赤散

三妙丸导赤散合方

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丸与参附汤合方

龙胆泻肝汤

阳虚水气证

真武汤

萆薢分清饮

阴阳俱虚水气证

济生肾气丸

阴虚水气证

猪苓汤

6章  血液疾病用方

血热阴虚证

十灰散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与增液汤合方

大补阴丸

气血两虚证

归脾汤

阳虚不固证

黄土汤

柏叶汤

瘀血阻滞证

下瘀血汤

升麻鳖甲汤

7章  夏季疾病用方

脾胃寒湿证

甘姜苓术汤

平胃散

寒湿夹热证

藿朴夏苓汤

脾胃湿热证

栀子檗皮汤

连朴饮

桂苓甘露饮

脾胃虚弱夹湿热证

清暑益气汤

暑热气阴两伤证

清暑益气汤

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与生脉散合方

寒热夹杂证

温下清上汤

8章  小儿杂病用方

五迟五软

加味六味地黄丸

菖蒲丸

苣胜丹

苁蓉丸

补肾地黄丸

保元汤

补中益气汤

补肾地黄丸与补中益气汤合方

人参养荣汤(原名养荣汤)

调元散

五硬

当归四逆汤

蛭虻归草汤

解颅

补肾地黄丸

海蛤汤

知柏地黄丸与三甲复脉汤合方

附子理中汤(丸)

附子理中丸与五苓散合方

封囟散

犀地清络饮

化毒丹

尿频

八正散

缩泉丸

遗尿

桑螵蛸散

菟丝子散

补中益气汤与缩泉丸合方

汗症

牡蛎散

玉屏风散与牡蛎散合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脉散

夜啼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乌药散

朱砂安神丸

多动症

桃核承气汤与朱砂安神丸合方

桃核承气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茯苓四逆汤与安神定志丸合方

抽动症

桃核承气汤与牵正散合方

小陷胸汤与牵正散合方

茯苓四逆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方

痴呆症

茯苓四逆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酸枣仁汤与四物汤合方

天雄散与赤丸合方

天雄散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天雄散与龟鹿二仙胶合方

天雄散与四逆散合方

百合地黄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9章  新生儿疾病用方

胎黄证

茵陈蒿汤

犀角散

茵陈蒿汤与犀角散

茵陈理中汤

抵当汤

赤游丹

犀角解毒饮

神犀丹

脐风(小儿抽搐)

撮风散

玉真散

脐部病证

龙骨散

犀角消毒饮

茜根散

二豆散

苦参矾石汤

10章  外感及传染疾病用方

风寒营卫证

葱豉汤

杏苏散

荆防败毒散

风热营卫证

宣毒发表汤

升麻葛根汤

竹叶柳蒡汤

清解透表汤

透疹凉解汤

解肌透痧汤

凉营清气汤

热毒咽痛证

六神丸

贝母瓜蒌散与六神丸合方

清咽下痰汤

清咽下痰汤与六神丸合方

如意金黄散

普济消毒饮

寒热夹杂证

小柴胡汤

达原饮

新加香薷饮

热入厥阴证

小儿回春丹

琥珀抱龙汤

止痉散

牵正散

热蕴阳明证

调胃承气汤

清胃解毒汤

白头翁汤

阴虚生热证

养阴清肺汤

热伏阴分证

青蒿鳖甲汤

心血热郁证

清营汤

营卫虚寒证

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痰蒙清窍证

苏合香丸

羌活胜湿汤

气虚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证

虎潜丸

金刚丸

加味金刚丸

虚阳欲脱证

参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