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
主办单位: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
承办单位: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仲景学院(仲景学府)
郑东河南经方医药研究所中医(综合)诊所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张仲景学术研究中心
郑州市基层中医特色疗法王付工作室
王付教授研究成果填补国内中医药研究领域三项空白!
一、《伤寒杂病论大辞典》140万字填补国内研究《伤寒杂病论》空白(多次重印)
二、《经方大辞典》218万字填补国内研究经方空白(2021.12出版)
三、《王付经方十八反真传》42万字填补国内研究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完全属于自欺欺人、自相矛盾的荒谬言论空白(多次重印)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院长、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医师在全国中医药学界拥有七个第一即首位
一、出版研究《伤寒杂病论》著作居全国历代研究者之首位
二、出版研究经方著作居全国历代研究者之首位
三、出版独著著作居全国中医学界之首位
四、发表独著学术论文居全国中医学界之首位
五、公开视频课《学好用活经方》教学视频54集在数量方面居全国经方学界之首位
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方剂学》教学视频92集在数量方面居全国方剂学界之首位
七、王付教授门诊经方处方大数据库在数量质量方面位居全国中医药学界之首位。
★王付教授诊治病人于河南省预约挂号服务平台“中原名医榜”“最受患者信赖的河南百佳医生排名榜”及门诊预约量均位居河南省之首位
注:首位数据源于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河南省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王付经方APP等
内容提要
本书由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撰写。《伤寒杂病论》是开创临床医学著作之典范,因其言语表达深奥,思辨纵横交错,法理层次复杂,辨治用词简略,用药思维灵活,组方细则多端,这无疑给学用《伤寒杂病论》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惑。本书有鉴于此,设导读旨在画龙点睛,点拨思路;设译文旨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设注释旨在剖析原义,释疑解惑,力辟导读、译文、注释三位一体,相互衬托,达到学习《伤寒杂病论》能够触类旁通的目的。全书重在强化学习《伤寒杂病论》原文,贵在能够融会贯通,达到运用《伤寒杂病论》理论精旨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本书共设16章,按照六经、脏腑以及病证而进行分类归纳,全书内容翔实,客观朴实,主次分明,切合临床,便于应用,具有开拓思路、启发灵感的作用,是医学院校学生及临床医生全面深入学习应用《伤寒杂病论》理论指导临床的最佳参考用书。
第2版 前言
非读《伤寒杂病论》,理论水平不能“欲穷千里目”;非用《伤寒杂病论》,临床水平不能“会当凌绝顶”;只有品读《伤寒杂病论》,理论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只有娴熟《伤寒杂病论》,临床水平才能“一览众山小”。
研究《伤寒杂病论》,从病证角度研究方药功效得出的结论是病证与方药之间具有针对性和专一性,从方药角度研究辨治病证得出的结论是方药与病证之间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既从病证角度研究方药又从方药角度研究病证即可得出方药与病证之间具有灵活性、变化性、专属性和切机性。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文辞简略,寓意深奥,字里行间,哲理渊博,理法方药,错综立论,乃非浅闻寡见所能及。从导读、译文、注释三位一体中深入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即可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胸有成竹,一目了然,并且能够运用《伤寒杂病论》指导临床辨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及疫病。
导读旨在点拨思路,开拓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辨治能力,如研究“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第1版导读内容比较简略,如“太阳病与基本脉证。”第2版导读比较深入详尽,如“一、太阳病与基本概念,①辨识太阳病属于外感病;②辨识太阳病属于内伤病;③辨识太阳病属于内外夹杂性病。二、太阳病与基本脉证,辨治太阳病必须从基本脉证为切入,对此还要深入研究太阳病的症状表现并结合舌质舌苔,才能进一步得出太阳病的基本病变证型。辨太阳病本证分为4大类型12个基本证型,①太阳病属于外感病有6个基本证型,这6个基本证型既可见于内伤病又可见于外感病;②太阳病属于内伤病有6个基本证型,这6个基本证型属于内外夹杂性外感病;③张仲景辨太阳病还详细论述太阳病兼证及太阳病类似证等诸多内容,以此深入研究太阳病,才能选择最佳治疗方药;④辨识太阳病没有单一的外感病,也没有单一的内伤病,常常是内外夹杂性病变,有的是以外感病为主,有的是以内伤病为主。”
译文旨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再如研究“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第1版译文为“太阳病的表现,脉浮,头痛,项僵,恶寒。”第2版译文为“太阳病的基本常见症状表现有脉浮,头痛,项僵,恶寒。”
注释旨在开拓思路,释疑解惑,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第1版注释内容,“①太阳之为病:太阳者,肌表营卫;为者,患病;病者,病证表现。②脉浮:太阳病多见脉浮,但脉浮未必都主太阳病。③头项强痛:强者,僵硬;强痛者,僵硬疼痛,亦即头痛项僵。④恶寒:恶寒虽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但未必都是太阳病。”第2版注释内容,“①太阳之为病:太阳者,肌表营卫筋脉骨节,头为太阳之所会;为者,患病;病者,病证表现。②脉浮:太阳病多见脉浮,但脉浮未必尽主太阳病,辨脉浮既可见于外感太阳病又可见于内伤太阳病。③头项强痛:强者,僵硬;强痛者,僵硬疼痛,亦即头痛项僵,既可见于外感太阳病又可见于内伤太阳病。④恶寒:恶寒,即怕冷,恶寒虽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但未必尽是太阳病,既可见于外感太阳病又可见于内伤太阳病。”
历经数十年,潜心研读《伤寒杂病论》原文要旨,系统剖析原文精神,全面权衡原文旨意,细心钻研原文难点,始有所得。此次修订重点对导读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虽尽最大努力,但仍难免不足,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与提高。
王 付
2020年7月9日
第1版 前言
《伤寒杂病论》是开创临床医学著作之典范,是开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之圭臬,更是当今临床治病用方遴药务必遵循的基本法则与准绳。可因《伤寒杂病论》辨证思维纵横交错,概述病证言简深邃,阐述病证灵活多变,辨治法则幽潜奥妙,组方用药变化多端,这无疑给学习《伤寒杂病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带来诸多不便和麻烦。为此撰写此书,设导读旨在画龙点睛,点拨思路;设译文旨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设注释旨在剖析原义,释疑解惑,力辟导读、译文、注释三位一体,相互衬托,达到学习《伤寒杂病论》能够触类旁通的目的。
导读,即引导学习《伤寒杂病论》原文能开拓思路,开导学习《伤寒杂病论》原文能激活灵感,启迪学习《伤寒杂病论》原文能探隐索微。如研习“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根据张仲景原文辨治精神设导读①表里兼证与脉阴阳俱停;②诊脉与思维方法;③表里兼证与治疗原则;④辨识调胃承气汤方证。通过导读引导学习原文能够举纲明目,开导学习原文能够条分缕析,启迪学习原文能够融会贯通。
译文,即把《伤寒杂病论》中汉代语言文字依照原义译为现代语言文字,采用文理结合医理的译文方法,使学习能够用现代语言洞察《伤寒杂病论》原文的辨治精神,使阅读能够用现代语言透析《伤寒杂病论》原文的辨治要点。如研习“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根据张仲景原文辨治精神译文为“病是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辨里是可下证,其治当先用下法,用下之后,若里证得解,病人正气仍能积极抗邪于外,辨表是太阳中风证,其治可选用桂枝汤,但治疗用药必须遵守服药方法;若下后正气受损且不能积力抗邪,其治就不能再用原有方药,对此必须因变化的病证重新辨证,做到因证而选方遴药。”用现代语言译原文辨治精神,使之医理贯通文理,文理蕴涵医理,达到深入理解原文辨治精神的目的。
注释,即注解诠释《伤寒杂病论》原文中字词句的文理医理,使学习能够切入疑难问题,使理解能够分析疑难问题,使思维能够聚焦疑难问题。如研习“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根据张仲景辨治精神设注释①息摇肩者:息者,呼吸,引申为呼吸困难;摇肩者,摇肩抬背;②心中坚:心者,心胸;中者,部位;坚者,坚硬痞塞;③息引胸中上气者:引者,源于,缘由;胸中上气者,胸中气机逆乱于上;④息张口:息者,呼吸;张口者,呼吸伴有张口,亦即呼吸困难;⑤肺痿唾沫:肺痿者,病以咳、喘、唾涎沫为主;唾沫者,唾液涎沫,病变证机是肺气虚弱,不能固摄阴津而外溢。用注的方法注入原文辨治精神,用释的方法解释原文辨治精神,并将注释融为一体,解决《伤寒杂病论》中诸多字词句辨治精神,达到群凝冰释的目的。
历经数十年,潜心研读原文要旨,系统剖析原文精神,条分缕析原文旨意,仔细钻研原文难点,始有所得。编写此书,以导读为线索,以译文为重点,以注释为切入,虽尽最大努力,仍难免不足,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与提高。
王 付
2012年7月25日